吃割稻仔飯
陶人咖啡
捏陶DIY
遊園導覽
環境教育專區
各項行程價目表
 
 
懷念的割稻仔飯~創辦廚娘的故事
 

撰文:陳麗華-創辦華陶窯農家料理之廚娘阿嬤

  回首來時路,清晰的記得小時候,在清晨,天才剛剛亮,就可聽到阿公清喉嚨的乾咳聲,媽媽、嬸嬸再怎麼想賴床,也得趕緊起來,因為三合院裡大伙房的老老少少陸續都將起床,上學、上班。大灶腳,阿公已經升起了火苗,在烘燒,也幫媳婦燒柴火,長輩們開始打點三餐,上學的帶便當、上班的也能享受到熱騰騰的炊斗飯或清粥配小菜,這種農業社會的天倫樂,跟現在的三餐相較之下,三合院的炊斗飯,維繫著大家族的感情,現今工業社會,年青人離鄉背井謀生活,圖方便、省時間,人口簡單,電鍋一按、飯來開口、菜來伸手,根本不用在灶腳忙忙碌碌的煮三餐,而陪伴我們成長的割稻仔飯,也漸被科技的電鍋取代。

  古早一句話「查某囝要出嫁,要先會煮炊斗飯,才嫁有好人家,飯碗才端得起。」是因為炊斗飯的製作方式,沒有耐心、用心、愛心的人煮不好炊斗飯,一鍋炊斗飯無形中也訓練培養了做人處世的方針。

  雖然阿公在灶腳幫煮飯的人添減柴火,但是煮飯的人也不得閒,因為一大鍋飯米,湯在熱滾滾的大鍋內,要不斷的攪拌,才不會沾鍋燒焦,待半熱時,撈起來平均灑在木桶內,隔火蒸煮,一餐飯輪到煮飯的人,總是離不開廚房,熱氣煙霧裊裊,汗水沾溼了衣裳,長輩們為了下一代的健康,他們無怨無悔的一冬過一冬煮炊斗飯,讓一家大小溫飽,期待著兒孫成長一代傳一代。

  阿嬤的好手藝嘸是人人會,持家勤儉,煮飯拾泔湯、炒菜用泔湯—省油擱滑溜,鄉下人,大伙房、子孫多,要吃得下飯,飽足胃口,菜色就是一大問題,鹹酸苦淡的人生、鹹酸苦淡的菜色,總是有形無形的在教育我們的生活,炊斗飯要吃久,不能餐餐大魚大肉,就要儉中能飽,隨著季節的變化,調整當季蔬菜,俗擱有料,尤其,有種田的人,對於割稻仔飯,更形容的入木三分。因為「播田時吃老爺飯,挲草乞食飯,割稻仔是吃皇帝飯」分中下上的菜色,是希望、無奈、豐收的喜悅,因此,小孩子們也最期待割稻仔飯的大魚大肉。

  一年二冬的收割季節,十月收冬戲慶豊收,就作麻糬敬拜田頭土地來保庇:「明年稻頭大欉,稻尾拖土,作麻糬來糊。」農民惜土寸土寸金的情懷,緊接著種芥菜或菜頭,在過年前採收作福菜曬菜脯,預備壞年冬存糧配菜。

  因此,在華陶窯紅磚黑瓦的屋簷下,更讓我想起小時候、三合院大伙房的炊斗飯,是台灣農村早期的生活方式—是多麼的辛苦、勤儉呷惜物的感情,雖然時代不斷的進步,科技的方便,少年家無機會體會早期艱苦的生活,浪費不知足,華陶窯本著台灣情懷,重塑早期割稻仔飯的生活方式,讓大家來共同回憶與珍惜,找回我們勤儉惜物的精神

  手捧割稻飯,想起故鄉的田園,

  阿母親手炊燒飯,阿爸為阮拼三餐,

  期待子兒成功回家園。

  呀!懷念的割稻飯,

  一粒米,一粒汗,粒粒攏是媽媽親手煮的愛心飯。

  割稻仔飯Q擱香,

  稻草人心空空,伊用生命作米來飼人,

  稻頭作肥,稻尾蓋厝來住人,

  黃金稻穗成熟時,伊佇田邊列顧田,

  風吹日曝無怨嘆,因為伊是有口難言的稻草人,

  也是人人偎靠的稻草人。

  手捧割稻飯,更加思念故鄉的田園。

 
食-割稻仔飯的人情味灶腳
 
開放時間:09:30~16:30(週一&除夕休園)苗栗縣苑裡鎮南勢里2鄰31號
客服專線:037-743611, 傳真:037-743744, 信箱service@hui.com.tw
 
華陶窯版權所有copyright@2013 Hwataoyao,Botanicen Garden,Ceramic Studio & Wood Kilns.All Rights Reservd